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正文

文章正文XINGTAO.CN

他是法律界最擅长音乐的,是音乐界最懂法律的,曹星的标志就是——律师办公室里,有一架钢琴

发布日期:2013-11-05 点击量:1710次

(转载自:钱江晚报2013年11月1日C2版)

 

(图为:钱江晚报电子稿文档)

  一进门,曹星就跟我们提要求,“多谈谈我的学生,让他们成为采访的亮点。”

  十年前,曹星组织学生们出了书,不谈“法律”,不谈“旋律”,谈的是“梦想”,这就是《与梦想握手》。

  十年后,曹星又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出了本续本《我们的梦想在飞翔》,今年8月问世。说到这个,刚住院回家的老先生神采奕奕。

  曹星特地向医院请了假,赶去参加新书的发布会,“和我的学生们交流,特别是老朋友张浚生来,比吃什么都有效,都忘了我是病人。”

  (以下曹星简称“曹”,记者简称“记”)

 

【代课老师】 选择音乐是为了吃饭

  (当时,我搞法律,到处碰壁,走投无路,只能到上海国际饭店附近的一个小学做了代课老师,不仅要上语文课、数学课、自然课,还要上音乐课。)

  记:十年浩劫期间,因为大环境所迫,您不得不离开律师岗位,那怎么会选择“音乐”当饭碗呢?

  曹:你说对了,就是“饭碗”,我当时选择音乐就是为了吃饭。

  当时,我搞法律,到处碰壁,走投无路,只能到上海国际饭店附近的一个小学做了代课老师,不仅要上语文课、数学课、自然课,还要上音乐课。

  幸好我键盘懂一点,风琴会一点。因为我之前是川沙县政府机关文工团团长,对音乐本来就挺喜欢的。

  有人听了之后就说“曹老师,你风琴弹得蛮好的嘛!”这句话激励了我,觉得音乐也是条不错的出路。于是我就去找音乐方面的指导老师。

  记:找了哪些老师?

  曹:我找的第一个老师,是很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朱崇懋(读mào,《草原之夜》、《金瓶似的小山》原唱者)。他一听我唱得不错,就说:“你有音乐天赋,最好去学一点作曲、指挥。”

  于是,他就推荐我去找上海民族乐团团长何无奇。何先生教了我的指挥、作曲后,对我讲:“我这点本事已经不够用了,我给你介绍上海最好的老师。”

  他亲自陪我去上海音乐学院,把我介绍给指挥系主任杨嘉仁。

  杨老师考察了我之后说:“啊呀,你怎么去做律师,不来考我们音乐学院呢?”边上有人就说,“做律师再来当音乐家有什么不好呢?”

  杨老师就说:“也对啊。我有个学生是律师,说出去很骄傲的。”这句话把我震惊了,这真是极大的鼓舞。

【律师指挥】 律师办公室里的钢琴

  当时,一个日本律师从中国回去后写了篇文章,说:中国的律师中有音乐家了,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律师队伍在素质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1979年以后,您重新回到法律界,有过思想斗争吗?

  曹:斗争得可厉害了。

  我当时已是杭州音乐家协会负责日常工作的常务理事了,音乐界不愿意我走,我自己也舍不得放弃音乐。于是我就同杭州市政法委的秘书长商量,在我的办公室里要摆一台钢琴。

  秘书长听了,一口答应。

  记:但政法系统是非常严肃的,您这样做有招来非议吗?

  曹:后来,从市司法局到省司法厅再到中央,都说这是个好事。为什么呢?

  当时,一个日本律师从中国回去后写了篇文章,说:过去讲中国律师是一个没有知识的队伍,但是现在他发现,中国的律师中有音乐家了,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律师队伍在素质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司法部了解之后就说,这是个好事。后来,我在北京举行中国律师大型音乐会,当时的司法部长都来捧场。

  记:我看过您指挥的中国律师之友音乐会的视频,那热烈欢畅的氛围让人过目难忘。

  曹:我对很多领导说过一句话:音乐会的效果比宴会的效果好十倍。宴会吃得再好,第二天忘得清清爽爽,而音乐会可以留给你一辈子的记忆。

  有一件事,是最好的证明。

  1993年,国际律师联盟来杭开会,他们有一个惯例,就是到哪个国家,东道主律师必须请他们到家里做客,但中国的律师没这个习惯。

  后来国际律师联盟的主席很生气,公开说:“我们明年的会议在澳大利亚开,澳大利亚的律师已经准备好请你们到他们家里去了。”他没说一句感谢中国的话,很不客气。

  那天晚上,我们西子合唱团和浙江歌舞团、杭州歌舞团的乐队合作,150多人,很大的场面,演唱了贝多芬《欢乐颂》、《梁祝》,还有我创作的《西湖船歌》等,我上去指挥,下面的中国律师代表们一看是我,就拼命鼓掌。

  外国律师们吃了一惊:“怎么回事,这个人不是律师,怎么成了音乐家?”演出结束后,那个联盟主席上台,二话不说同我拥抱。

  他问我,你们这个合唱团是哪里的,我说:“是我们律师事务所出资承办的。”他当众向我道歉:“我这才真正了解中国,我感到很惭愧。”

【师生梦想】 十年间出了两本书

  十年前,曹星和学生出过一本书,叫《与梦想握手》,现在又出了续本《我们的梦想在飞翔》。

  记:从1998年到2005年,您在省人才学院授课,是以什么形式,讲的是哪些主题?

  曹:主要就是讲座的方式。主题很丰富,但是我有一个经常性的主题,就是“法律、旋律,我的生命”。我在全国二三十个大学都去做过这样的报告,复旦大学去得最多。

  记:学生们最爱和您交流什么方面的问题?

  曹:不仅是学习上的事,生活上的事,他们都会来找我。看到一则新闻想不通,也会来找我商量。

  比方说:本科毕业要不要考硕士,硕士毕业要不要考博士,想出去留学,现在的对象要求先结婚后读书应该怎么选择,等等。

  有一次,我的一个女学生过来和我说,她遇到了很棘手的问题。原来她收到了香港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她男朋友提出要求,说要先结婚后出去读书,不结婚的话就一刀两断。

  我说,我不会做这把刀子,但是不管什么选择,都要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有利于读书,如果不利于这个原则,那任何事都要放弃,包括你的婚姻。但我不能保证你放弃后,马上就能找到同样好的对象。

  她说:“您这一句话,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现在,她在港大快博士毕业了。

  记:您十年前和学生出过一本书,叫《与梦想握手》,现在又出了续本《我们的梦想在飞翔》。为什么要把主题定为“梦想”呢?

  曹:其实这是我的学生徐澜出的主意,她有一次和我说:“曹叔叔,您的书不是关于法律就是关于旋律,您既然对年轻人这么有感情,我们这次就来谈谈理想吧。”

  《与梦想握手》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后,非常受欢迎,第一版就卖出了两三万册。这次的续本,正好是庆祝前一本书出版10周年,也正好契合了“中国梦”。

  续本共有24位作者,其中有7位是上一本书(《与梦想握手》)的作者。

  24个人都是我的学生,有些已在各行各业干出了出色成绩,有些才刚走进社会。

  他们学历都挺高的,包括4个博士、12个硕士,剩下的都是双学士或学士,还有留美、留英的,其中一个女孩子还是博士后,30多一点,现在是浙大最年轻的副教授,已经是博导了。我很为他们骄傲。

  记者 屠晨昕 实习生 张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