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标采购中常见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发布日期:2011-12-14 点击量:5227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2011年3月10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我们知道很多法律还是待完善的,像招投标的规则相对就比较匮乏,这个原因导致企业招标采购存在诸多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鉴于现实招标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就企业招标采购中的法律风险和防范策略与大家进行一下探讨。
企业招标采购中的法律风险很多。首先就是掌握市场信息不足的法律风险。招标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综合体。采购企业市场信息不完全,直接导致招标文件的不合理制定,具体表现为:评标标准和办法不合理,主要合同条款、投标函、商务标、技术标以及拦标价的不合理确定,直接影响招标的正确决策。
第二个风险是采购企业信息泄露法律风险,这是每个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的。招标采购信息传递环节较多,增大了企业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有的企业刚开始评标,投标人就通过“内线”得知了评标的进程或结果。甚至有些企业标书流失,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遭到泄漏,导致招标到的货物或服务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企业采购信息遗漏会可能导致竞争对手直接掌握自己的企业成本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个风险就是市场价格变动的法律风险,招标采购虽然有利于采购单位选择价美物廉的产品,但是市场价格是波动的,这种方法要求双方签订采购合同,不利于采购企业在合同期间另行采购价格可能更低廉、质量更合适的原料。
第四种风险不当招标操作的法律风险。由于不遵守招投标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会导致招标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比如搞虚假招标,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的投标人,因评标结果违反评标原则而受到投标企业质疑甚至司法索赔,擅自修改已审定的招标文件等 。但是这些风险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规避的,因为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招标企业只要严格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招标即可。
那么对于上述的种种风险,我们怎么去防范呢?首先,企业因势而动,科学决策。企业做出招标采购决策的第一步一般是选择招标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或咨询相关专家确定适当的招标方式。现实中很多招标企业不能很好的对自己需要采购的物品进行一个明确而科学的技术标准的定位,这样就会在之后的交易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笔者认为招标企业可以通过两阶段招标采购的模式来更好的实现招标采购的价值。第一阶段就采购物品的技术标准、质量以及合同条款(合同价款除外)和供货条件等广泛地征求意见,要求投标企业提供一个不含价格的技术标。第二阶段再根据确定的技术规范进行正常的招标程序。其次,细节制胜,谨慎操作。具体的要求是:1、抓项目受理环节,看是否具备招标条件;2、抓信息发布环节,看是否公开、竞争充分;3、抓住预算环节,结合市场价格编制生产预算,并进行专家论证;4、抓招标文件制定环节,看是否规范、详细、准确;5、抓答疑环节,通过召开答疑会议的形式,广泛听取投标人的意见,集体解答;6、抓评标办法制定环节,组建专家评委,合理分工,做好保密工作。最后,加强监管,务求稳健。招标企业应该聘请律师参与招标活动,这就可最大限度的规避法律风险,有利于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法定原则,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对招标投标交易活动实施全过程的法律监督。
招标采购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很多,限于各种原因,笔者只能就其中的常见风险进行阐述。最重要的是需要企业在招标采购中谨慎对待,充分认识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根据李彩凤《企业招标采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策略》一文整理
责任编辑:翁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