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正文

文章正文XINGTAO.CN

读《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一个渴望灵魂自由的女子

发布日期:2019-10-18 点击量:930次 作者:周宇菲 来源:早安,新东方!(第256期)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是三毛写在《撒哈拉的故事》扉页的一句话。看到谈不上感动,只是久久忘不掉罢了,也许这就是撒哈拉的魔力,也许,这就是三毛的魔力。
    初识三毛,是因为一张照片。照片的背景是广阔的沙漠,三毛笑着站在沙漠中,穿着大朵的碎花裙,黑发飞扬。那时的我深深被这个笑容吸引,于是找来她的作品一一拜读。这本《撒哈拉的故事》,大学的时候已经看过好多遍,很多故事都烂熟于心。但是那天在打开书柜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又拿起它。时光荏苒,倾诉依然,仿佛见到故友,感怀久别重逢。      三毛,我觉得她是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而三毛的文字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让人觉得简单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我喜欢简单的文字,并且总是固执的认为,简单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最好的东西一定是简单的。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主要描述了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以及多姿多彩的经历。她的乐观。她的开朗,他的豁达,她的坚毅,成就了她的的潇洒,更奠定了她的传奇。
    其实处在大都市的我们,很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三毛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个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源自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得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能真正体会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可以聊得来的朋友,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子和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和《哑奴》的知恩图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毛的“好邻居”们。三毛在《芳邻》中提到,有一次,她和荷西的鞋子在邻居家弄脏了,她就开始教邻居的女儿们用水拖地和晒席子,此后,这个家就不断地有小孩子要东西。灯泡、洋葱、汽油、棉花、吹风机、熨斗、钉子、针、红药水、刀叉、火柴、水、高跟鞋、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几乎三毛家里能借的都借了一遍。他们的这种行径,着实让三毛觉得难受崩溃,但是即便这样,她还是不忘把善良和温暖回馈这些撒哈拉威人。
    在《悬壶济世》中,她好心用两片阿司匹林药片止住了一个老年撒哈拉威女人的头疼后,她的“神医”生涯便开始了。当邻居姑卡的腿上长了红红的疖子时,她用中国的古老药方——黄豆医好了她;当饥饿的哈蒂表妹痛苦地躺在地上呻吟时,把十五粒多种维他命给她吃,叫她捡回了性命;当房东家的母羊生产过后拖着一大块衣胞在体外危在旦夕时,她一下就记起来一位农夫告诉她的方法,用红酒救了母羊的命,用指甲油给邻居补牙齿..... 
    其实在读书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的追问,撒哈拉,这个地方资源匮乏,生活艰辛,人民愚昧,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三毛来到这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三毛选择这里。当我看到《沙漠军团》这篇文章时,渐渐找到了答案。三毛在《沙漠军团》中这样写到:“不记得哪一年,我无意翻到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刊里,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天地。”她将自己与撒哈拉沙漠之间的不可解的情节归于一种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是命运的安排。而这种难以言明的心情,大概就是她所写道的“我只常常感到那种冥冥中无所依归的心情,却说不出到底是什么。” 
    命运于她,是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可是,不同于他人将失败,挫折,个人的不得志归结于命运的无情,三毛更多的是将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向前归结于命运在冥冥的所做的决定,引导她走向她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因为对文字的特殊情感,她始终未放下手中的笔,将自己的所知所感都诉诸于书;因为对撒哈拉沙漠的莫名的眷恋,她来到了那片异国的乡土,与丈夫荷西相爱结婚。每一次的向前,是宿命,也是选择。正如她自己描述的“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决不妥协。”“……你要赢得你的人生,你就不能患得患失,是不是能够赢,你尽可去赌,只要不把生命赌掉,可以一赌再赌。”
    于是,在她的文字中,你会发现贫瘠的沙漠,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却呈现生趣:窄小的家是他们“沙漠中的饭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亲自下厨做菜,还将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如“粉丝煮鸡汤”称作“春雨”。还记得荷西第一次吃粉丝时,不知此为何物,三毛便调皮地解释:“这个啊,叫做‘雨’。”“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呆呆地相信了。第二次吃粉丝时,三毛骗荷西这是尼龙加工白线。第三次时,荷西认为这是鲨鱼的翅膀,还写信谢谢三毛的妈妈,叫她不要买这么贵的东西,惹得三毛捧腹大笑。还记得三毛将紫菜包成饭团,荷西正吃得津津有味,三毛看罢,禁不住却捉弄荷西说是复写纸做的,吓得荷西担心他俩会中毒……各种情节真是乐不可言。然而,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我相信,身处沙漠里的三毛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冰冷而现实的东西。所以说,乐观的三毛在享受真正自由的同时也在勇敢的面对着困难与挑战。她有着强大的信念,支撑着她为梦想这样的付出。在这茫茫荒漠中,她教会了我热爱生活。
    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静静地回味着三毛的沙漠之旅,摩挲着温软的扉页,想着故事的动人之处,思索何处为点睛之笔,回想晨钟暮鼓的启示,实在别有一番滋味。书中字里行间体现了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仿佛置身于充满异国风情的沙漠小镇里,温情流淌在三毛细腻的文字里,浸润着人们的心灵。
    漫漫黄沙里,三毛这朵美丽迷人的奇花,不但没有被沙土掩埋,反而愈开愈灿烂,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之中。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中的奇葩。